eMTC和NB-IoT的標準形成過程:
LTE 已形成完整的物聯網標準序列,可滿足覆蓋數據率、成本、耗電量從高到低的各種物聯網需求。 3GPP一直將物聯網作為LTE 的重要演進方向。首先是簡化為半雙工,峰值速率降低為 1Mbit/s,終端復雜度降低為普通LTE終端的40%以下,Cat M1 對應的LTE物聯網技術也被稱為增強型機器類型通信(eMTC)。 3GPP同時新增面向遠程抄表等更低速率、低成本、長電池壽命等物聯網應用的新型終端類型(Cat NB-1),接收帶寬僅200kHz的“窄帶物聯網”(NB-IoT)標準。NB-IoT采用更窄的帶寬,進一步降低功耗,提升覆蓋。
談到eMTC和NB-IoT,許多人都想到了GPRS。嚴格來說,GPRS屬于GSM技術(2.5G), eMTC和NB-IoT屬于LTE,及4G,并會兼容之后的5G,所以,今天的主角將是NB-IoT、eMTC。
技術對比
1) 覆蓋
NB-IOT:設計目標是在GSM 基礎上覆蓋增強20dB。以144 dB 作為GSM 的zui大耦合路損,NB-IoT 設計的zui大耦合路損為164 dB。其中,其下行主要依靠增大各信道的zui大重傳次數以獲得覆蓋上的增加。通過上行覆蓋增強技術,盡管NB-IoT 終端上行發射功率(23 dBm)較GSM(33 dBm)低10 dB,其傳輸帶寬的變窄及zui大重復次數的增加使其上行可工作在164 dB 的zui大路損下。
eMTC:其設計目標是在LTE zui大路損(140 dB)基礎上增強15 dB 左右,zui大耦合路損可達155 dB。該技術覆蓋增強主要依靠信道的重復,其覆蓋較NB-IoT 差9dB 左右。
總結來看,NB-IoT 覆蓋半徑約是GSM/LTE 的4 倍,eMTC覆蓋半徑約是GSM/LTE 的3 倍,NB-IoT 覆蓋半徑比eMTC大30%。NB-IoT 及eMTC覆蓋增強可用于提高物聯網終端的深度覆蓋能力,也可用于提高網絡的覆蓋率,或者減少站址密度以降低網絡成本等。
2) 模組成本
NB-IoT:采用更簡單的調制解調編碼方式,以降低存儲器及處理器的要求;采用半雙工方式、無需雙工器、降低帶外及阻塞指標等一系列方法。在目前市場規模下,其模組成本可達5 美金以下,在今后市場規模擴大的情況下,規模效應有可能使其模組成本進一步下降,具體金額及時間進度,由產業發展的速度而定。
eMTC:在LTE 基礎上,針對物聯網應用需求對成本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優化。在市場初期部署規模下,其模組成本可低于10 美金。
3) 連接數
連接數是影響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的關鍵因素。
NB-IoT:設計之初所定目標為5 萬連接數/小區,根據初期計算評估,目前版本可基本達到要求。但是否可達到設計目標取決于小區內各NB-IoT 終端業務模型等因素,需后續進一步測試評估。
eMTC:其連接數并未針對物聯網應用做專門優化,目前預期其連接數將小于NB-IoT技術,具體性能需后續進一步測試評估。
4) 語音支持能力
標清與高清的VoIP語音,其語音速率分別為12.2kbps與23.85kbps。即全網至少需提供10.6kbps 與17.7kbps 的應用層速率,方可支持標清與高清的VoIP語音。
NB-IoT:其峰值上下行吞吐率僅為67kbps與30kbps,因此,在組網環境下,無法對語音功能進行支持。
eMTC:其FDD模式上下行速率基本可滿足語音的需求,對于eMTC TDD模式,由于上行資源數受到限制,其語音支持能力較eMTC FDD模式弱。
5) 移動性管理
NB-IoT:在R13 版本下,其連接態下無法進行小區切換或重定向,僅能在空閑態下進行小區重選。在后續版本中,產業界有可能針對某些垂直行業需求,提出連接態移動性管理需求。
eMTC:由于該技術是在LTE基礎上進行優化設計,可支持連接態小區切換。
6) 業務模式
NB-IoT:在覆蓋、功耗、成本、連接數等方面性能占優,但無法滿足移動性、中等速率以及語音等業務需求,比較適合低速率且移動性要求較低的LPWA 應用。
eMTC:在覆蓋及模組成本方面目前弱于NB-IoT,但在峰值速率、移動性、語音能力方面存在優勢,適合于中等吞吐率、移動性或語音能力要求較高的物聯網應用場景。
7) 綜合性能
綜合而言,兩者確實是各有優劣,在下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到詳細的指標對比:
網絡廣播對講應用
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物聯網中的eMTC技術對于網絡廣播對說,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,也一定是一個趨勢??梢韵胂螅诓贿h的將來,公園景區、隧道橋梁、礦井、風力發電等場所,都會使用eMTC作為網絡傳輸的廣播對講。